台灣需要的視野不是只有對點的要求,而是點、線、面的整體思維

寫於2023年新北市消防局災害管理演講之後

Lin ChiaYi
Jun 29, 2023
現場滿滿的陽氣,想必蘭若寺姥姥看到開心極了

前兩周赴新北市消防局聽張賢龢教授的演講,主題是災害規劃與指揮搶救,剛好自己未來的轉職,也正在思考如何準備防災教育教材的部分,特地起了大早就前去聽了,想不到這場演講幫助我對於設計規劃而有整體系統性的認識。

原本的自己,對於台灣的未來感到有點消極,觀察到身邊多數人對於預防災難跟風險意識並不重視,碰到時都有種:「阿就遇到了不然怎麼辦?」、「死就死啦」的"豁達自在"。我甚至因此灰心,產生了「 阿!算了,乾脆讓社會達爾文主義來解決,不相信、不準備的人就死死算了,省地球空間資源…」此類偏激的想法。

後來轉念反面一想,這不就是教育市場上未被滿足的一塊?剛好自己又是較有風險意識的族群,那不如就發揮己力組織教材,轉向風險意識教育這一塊好了。這比之前消極的想法正面多了,也較慈悲有人性。當然,這些教育也是給那些聽得進話、有意識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的人,不相信的、沒有準備意識的人就不在我的服務範圍內了。

我只想在災難來臨前,盡力救好願意做準備的人。

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小格局與大格局的差異

我常常覺得,台灣的制式教育還有追求單一標準答案,害慘了很多人,例如以往考試教育只有單一選擇題的考題類型,限制了很多人的思考角度,也讓很多人誤以為回答只有單一答案就好,而沒有辦法設想到真實情境多元時,各種不同性質的問題疊加時,該如何拿捏衝突與妥協;有的人會誤以為只要多增加選項,不要變成單一標準答案就好,卻忽略了答案不光只有複選就好也有先後順序的智慧,更別提各種不同的選項交錯影響的結果。

災害就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可以通用所有案例,這就是現實。

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人物的反應不同,造就各項災害來臨時受影響的範圍與程度不同;也就是因為這麼"客製化"、這麼難準備,

對於公民教育的基礎也流於課本宣導,再加上前述所提,許多人經常只關注自己在體系裡回答的單一答案有沒有對,符合體系單一標準答案的人就繼續活在體系裡,滿足於這個體系的要求就好。

然而,只有面對簡單問題時,智力較高的參與者才會更快。但當面臨更具挑戰性、需要更多解決問題的任務時,智力較高的參與者實際上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這個難題我是在商業領域的專案管理碰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學歷分子在商學院表現成績很好,卻不一定在市場上收獲的主因。就是因為商場上變動因子太多,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很好的反應,與預先做準備的規劃能力。

回想以前求學生涯中的自己,沒有系統練習規劃其他事務的能力、辨識什麼是做好事的必要條件,以及判別局面的能力,這些明明對人生都是很重要的能力,學校卻很少教到這些。

這也讓出了學校後的學生面臨了一個窘境:單點能力或技術強,但無法應對複合式情境,更別說是複雜度更高的領導能力與團隊合作。因為過往的教育沒有教導團隊合作,單一式填答就可以滿足自己升學成績的需要,無法想到他人,也就無法想像如何提升整體利益,只想著讓自己拔尖出頭,卻忽略了整體利益與經營團隊間的信任關係;優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與個人利益,而忽略了自己對整體系統的作用和影響。

這種教育上的盲點,也讓仰賴團隊合作的災害預防更加難以落實,容易長成各部門之間目標不一,多頭馬車。

Photo by Hanna Morris on Unsplash

然而,對於一個健康而穩定的社會和環境來說,整體系統就是在講自己與其他人的交互作用,這交互作用就包括日常生活系統中的點、線和面

在 《系統思考》這本書中提到:

我們只能在有限的視野範圍內,從當前幾種很明顯的選擇中進行抉擇,並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會考慮整體的長期最優方案。這稱為"有限理性"。(p.185)

當放在救災行動,我們的有限視野,讓我們看不到整體應變的大戰略,極容易陷入見招拆招,而應接不暇的窘境,成為只能被動式接招的"收爛尾"。

我就想到盡力救災不等於應變得當:以目標管理強化災害應變 這篇文章,張教授所提到的:

台灣許多災後的檢討報告或是討論會場上,最常見的是救災人員抱怨「我們已經盡力了,其他人不應該批評這場應變的成敗」

會有上述這種發言,也許就是語言背後呈現出一種心態:沒有習慣從全面性系統角度去思考如何讓災害應變系統提升準備層次,而是從個人自身苦勞出力多少的情緒為出發點,背後有無奈,也帶點"情勒"的感覺。

努力救災並不能確保災害應變得當,少了完整的管理方法,缺乏整體的戰略目標,即便做再多的事情,也多是窮忙與徒勞。

索性,書中提到(P.189)

儘管人類存在有限理性的限制,只要系統的結構設計得精緻,仍然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出合適的反饋,維持著適當的功能。

整備能力

在演講中,教授提醒台下的大家,在規劃預防災害時,不要只從會"演習"著手,而是要抓出災害間的共通性、關聯性,歸納出原則,而當時我在台下默默思考,或許還可以鼓勵大家練習思考複選題選項+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排列組合順序,

減災、快速復原

  1. 規劃與實行的落差
  2. 訓練與演習的落差
  3. 在有限時間內的選項衝突
  4. 彈性原則與口令原則的拿捏

此外,過去各單位奉為圭臬的"套餐演習",常淪於固定劇本編排走向、演員定時定位上台演出,沒有機會練習人際溝通最需要的溝通協調能力與領導能力。

演習不是長官交代,而是透過練習一次次做好必要項目,練習賦權給現場使用者,

我在《虎之霸:從日常習得 不確定 與 創新 的力量和技能》書內看到以色列軍方會將已受訓完的兵力,規劃成當初徵召人員家鄉當地的民防人力,因為當地出生的人才,對於地方資源、地形、人口狀況最清楚,再加上已受訓軍事訓練,成為當地民防戰力最好不過,這也才意識到原來這就是另種"賦權",而不是只會讓沒那麼了解當地情勢的"長官"來決定大家的命運。

讀完上述這段,我才驚覺原來以色列已經規劃好後續如何應用訓練後的兵力了,這種周延的規劃讓我很是驚歎。

結論:

我們要關注的是系統中的點。點代表一個特定的人、事物或事件。對於一個成功的系統,每個點都要在整體系統中扮演其獨特的角色。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如何使每個點在整體系統中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和影響力,以確保系統的穩定和運作。

其次,我們需要關注系統中的線。線代表點與點之間的關係和連結。在整體系統中,每個線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將個別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互相關聯且相互依存的系統。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如何使這些線的邏輯找出和強化,以確保整個系統的運作和協調。

同時需要關注系統中的面。面代表了整個系統的範圍和規模。一個健康的系統需要考慮到整個面的效應,因為任何不良影響都可能對整個面產生影響,從而對整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如何在整個系統範圍內思考,從而找到最有效率和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促進整體系統的發展和穩定。

Photo by Travis Gergen on Unsplash

未來行動清單:

●去迪士尼樂園實際體驗一次從入園待到閉園的驅散人群的流程,目的是研究園方如何以心理學角度去預判與操縱人類行為的科學化步驟操作

●團體合作不是要每個都聰明,而是要從眾多意見中找均數,練習把自己做小,放掉Ego,讓更多人來幫忙防災、減災的公眾事務,

●練習提升災害應對必備單元能力,練習靈活應用解決,而不是只針對單一災害情境逐題順序演練,這樣碰到災害變化題只會頭腦當機,來不及應變,而且真的災害來時,誰說會照個順序來呢?

延伸閱讀:

不只成為只能救火的防災士,更需要統合各行業經驗的危機規劃—

2022 防災士上課心得

關於情緒|覺察力,看懂那隻不會叫的狗

--

--

Lin ChiaYi

#Writer 因為口誅會與人吵不喜歡的架,所以選擇邏輯性地筆伐。 喜歡集中力量做聰明懶的事。 自由專欄作家,https://ladyemotions.com/